时间:2023-03-04 08:14:11 | 浏览:1250
这是新消费内参第543期文章
新消费导读
据说90%女生都梦想开一间咖啡馆,有阳光花房、书本猫咪、咖啡甜点——优雅的赚钱。创业这些年,碰到不少做咖啡生意的,几乎所有人都摇着脑袋跟我说会赔的很惨。但我们身边有那么多朋友想有这样一个空间去交流,又有那么多网红咖啡馆,怎么可能不赚钱?
于是,蛋解创业展开了一次有史以来声势最为浩大的走访调研。我们蹲点了10多个品牌超过25个门店;采访了所有录制过节目且从事咖啡行业的嘉宾和学员,搜索了几乎能找到的所有咖啡行业深度报告,我们得到了非常明确的答案。
接下来就如下问题,蛋解创业将会给你答案:
1、星巴克赚的真是卖咖啡的钱?真相是什么?
2、星巴克真的所向披靡?摆在星巴克眼前的又是怎样一个困局?
3、瑞幸真的是开咖啡馆?到底赔了多少钱?不是迷局是败局。
4、为什么说瑞幸真正的对手是像7-11这样的便利店?
5、咖啡陪你怎么死的?同类型的漫咖啡、动物园咖啡有多惨?
6、自助咖啡机消费场景是伪需求?能赚钱?
7、大多数独立咖啡馆怎么赚钱?
阅读本文你需要花30分钟,但是读完之后,你将是朋友圈里最懂咖啡行业的神级人物。
01
星巴克亏损
在中国,几乎所有咖啡馆都在和星巴克对标,不是要成为星巴克就是要颠覆星巴克。
但同时,所有人心里又非常清楚,星巴克只有一个,绝不会出现第二个,星巴克赚的那份钱,他们永远也赚不了。因为,星巴克的成本结构和其他咖啡馆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拆解。
星巴克有三种店,普通店、臻选店、旗舰店。蛋解创业在北京探访了星巴克(南锣鼓巷店)、星巴克臻选(北京坊)、星巴克(汇欣大厦店)、星巴克(北京新源南路店)四家店,曾经在上海也特地排队参观了星巴克烘焙工厂,这是全球最大的店。
以下是蛋解创业看到的几个点:
1、选址
星巴克绝大部分店都选在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区域,基本上周围的人步行5分钟就能走到。总部会通过建模统计商圈人群画像、购买力、商圈竞争力、人流量、认知性、建筑物构造等数据来确定最终选址。
2、店内环境
店里采用暖色调,绝大部分店都在播放星巴克自己开发的音乐。在美国,星巴克会把这些音乐放到货架上出售。和其他媒体报道的一样,点餐排队是横向排队,排队的同时可以看到橱窗,还能看到咖啡制作过程,也能和店员聊两句。上座率大概50%-80%之间,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但没有看到用电脑办公的人。但在其他咖啡馆,会看到有些顾客长时间待在咖啡馆,甚至还有老师给学生讲作业。
3、店面设计——标准化+主题
不同的店,店内空间大小不同,从二三十平到几百平都有。所有店的吧台设计几乎一样,收银台、咖啡机、甜点,每家摆放的位置差不多,旁边还会有一个立式展柜,放着杯子、咖啡豆。咖啡单杯售价29-42元,餐食也差不多,17-47元。对于一些特色店,星巴克会单独设计,比如:南锣鼓巷有中国传统的椅子;都汇天地购物中心是红砖块的工厂风;北京坊的旗舰店里,有更多的北京文化和元素,故宫屋檐、四合院灯笼、故宫顶视纹样、老北京纯手工刺绣等等;在融入当地文化的同时保留星巴克的一些元素,比如绿色、棕色。
一、不可复制的成本结构
和我们 之前拆解的茶饮店差不多,咖啡馆也是卖水的生意,毛利率基本都在70%左右。但净利润,咖啡馆远不及茶饮店。首先是咖啡馆的人工成本更高,因为咖啡师的培训和薪水都高于茶饮行业;其次装修成本也远高于普通茶饮店,软装+硬装,部分咖啡馆能达到3000元/平米,设备折旧也相对较高;最重要的,房租成本也高出许多,因为相对茶饮来说,咖啡馆的面积比普通茶饮店都要大,通常100平米起。
那成本到底是多少呢?
一般情况下,在北京开咖啡馆,人工成本在25%-30%左右,房租成本25%左右,运营管理、折旧、损耗成本15%左右,普通咖啡馆能够收支平衡就不错了,如果算上老板的工资,大概率是亏损。
那么星巴克是怎么赚钱的呢?
答案有很多个,但最重要的就是房租议价能力。
星巴克作为一个极强势的品牌,在房租议价上能享受特权。
比如,瑞幸咖啡就曾在2018年就星巴克与物业签署排他性协议,发布公开信批评星巴克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第14条和第17条的有关规定,并将在有关城市法院对星巴克提起诉讼。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星巴克与很多物业签订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条款,即使有闲置店铺也不能租赁给其他“咖啡”商家;第二是星巴克对供应商频繁施压要求站队“二选一”。
据蛋解创业采访的业内人士透露,星巴克在中国降低房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压低房租价格,特别是在一些新开的有较好潜力的购物中心店,物业在前期出于引进国际品牌,打造更优秀商圈,吸引人流三方面的考虑,会给星巴克这样的强势品牌更长的免租期以及更低的价格;另一种就是流水倒扣免租金+分成的模式,一般在8%左右。
举个例子,同样一间店铺,普通小品牌可能需要12-15元/天/平,还不一定租得到。而星巴克能做到3.5元/天/平,差距就有这么大。一般小品牌,能将房租成本控制在25%就已经很好。所以,仅房租一项,星巴克相对于小品牌,成本至少能降低15%左右。
那么在星巴克以强势品牌获得房租议价权,将房租成本降低大概15%左右的前提下,星巴克在中国的净利润有多少呢?
我们直接用星巴克的财报来回答。根据星巴克2018年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收收入12.273亿美元,利润2.215亿美元,大概15.9%左右(除去股权投资收入)。
换一个角度说,再精细化的运营,再强的第三空间,再多的消费者,如果星巴克在中国不能便宜拿店铺,只有不到1%的利润空间(除去股权投资收入)。而对于一个做生意的人来说,1%的利润,就是亏损。
蛋解创业必须申明的是,我们通过各方面的数据搜集,都无法得到星巴克在房租这一项准确的成本占比,但是蛋解创业采访的几位超过10年咖啡行业从业经验的人,以及接触过的一些商场物业,得知好的品牌、好的商业关系及个人关系,都能帮助品牌获得更低的租金以及更好的商铺。比如,全球知名品牌无印良品也在房租上有很好的议价能力,总部的要求更加直接,房租成本必须控制在15%以下才能开店。
所以,占有中国咖啡连锁50%市场份额的星巴克,在中国商场有议价权很正常,具体数额是多少,恐怕也是星巴克的核心商业机密。
二、只属于星巴克的时代红利
1971年,星巴克在美国西雅图成立,主要经营优质咖啡豆和器具,后来做到6家店。1987年,舒尔茨辞去年薪7.5万美元的工作,买下了星巴克。当时的美国市场一片空白,在这个机遇下,星巴克靠着优质咖啡豆做了起来。
1991年,星巴克又率先引入“第三空间”,将自己与别的咖啡馆区别开来,形成差异化定位。
在中国市场,星巴克早在1999年就进入了大陆,那时中国还没有形成咖啡市场,有的是像上岛咖啡这样的台系咖餐品牌,星巴克也享受了第一波红利,当时的店铺没有今天这么贵。英国咖啡品牌Costa只比星巴克晚三年进场,但是却沦为“万年老二”,如今店铺数量却相差甚远,Costa只剩下几百家门店。这与星巴克在定位、第三空间概念上的坚持有很大关系。
另外,我们从媒体公开的报道搜索发现,在2010年前后,星巴克在中国似乎也同样面临着租金压力。当时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媒体以“中国咖啡定价高于北美”为切入点,对星巴克“暴利”进行了围剿,争论到后期,星巴克的“回应”以当年“中国的高房租”来化解公关危机。
假设星巴克当年在中国真的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至少这种解释没有被有力的反驳,那么在今天的房租人工成本和竞争环境下,就算星巴克的团队重新做,也很难再造一个“星巴克”。
三、星巴克的困境——失重的“第三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Q3以来,星巴克中国一直保持6%以上的高增长,部分季度甚至达到8%。但进入2018年后,增长陡转直下,2018Q1从上一季度的8%下滑到6%,Q2只有4%,Q3变成-2%,星巴克在中国增速以惊人的速度下滑。
但实际上,2018年下半年,星巴克中国经过一轮提价,大概在4%左右,但情况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这只能说明,星巴克的订单量少了。
星巴克遭遇了瑞幸、连咖啡这样的搅局者,这些品牌用资本的钱来补贴用户,并且极其擅长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和带货。同时,7-11、喜士多、罗森、全家、便利蜂等便利店都开始了更多的布点,提供自助咖啡机。
星巴克在中国很快调整策略进行自救,开始打造星巴克的第四空间——App+外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星巴克都坚持咖啡必须在线下消费,执着于自己的第三空间。
2018年9月,星巴克与阿里巴巴合作开通外卖业务,2018年底,超过2000家门店可以送外卖。不仅如此,星巴克还与盒马鲜生合作打造外送厨房——星巴克“外送星厨”,模式与瑞幸的外卖店颇为相似。得益于外卖等因素提振,星巴克2019Q1(2018年10月1日—12月31日)在中国/亚太区的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3%。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通过严谨的空间设计,让人想进来坐一会儿但又不想坐太久,提高翻台率。同时配合甜品、三明治和周边来提高客单价。另外,星巴克对空间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咖啡所能覆盖的所有想象,比如星巴克上海烘焙工厂,不仅能看到咖啡烘焙过程和更多的面包甜点,还有服装和杯子这样的日用品以及鸡尾酒这样的高毛利高客单价产品,是一个全新的业态。
最重要的是,星巴克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财报中的净利一大部分来自于自己几十年品牌经营获得的房租高议价权。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咖啡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几乎进入了价格战的格局,星巴克不得不放弃坚守几十年的第三空间,开始开拓自己的第四空间——App+外卖。
02
瑞幸败局?
在中国,瑞幸已经成为规模仅次于星巴克的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
在强势资本的助推下,瑞幸咖啡2018年前9个月亏损高达8.57亿元。通过大幅补贴以及社交电商的多元营销方式,在2018年底,瑞幸咖啡方面表示,已在北上广深等全国22大城市完成2073家门店布局。2019年1月14日,瑞幸咖啡在官方公号上宣布售出杯量达1亿。
蛋解创业在北京地区实地探访了悠享店和快取店,没有探访旗舰店,因为还在筹备中;也没有探访外卖店,因为它只做外送,不对外开放参观和接待,也不支持自提。
接下来,蛋解创业就这两家店的成本和现金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拆解,看看瑞幸的补贴或者说亏损大到什么程度。
一、瑞幸的亏损有多大
1、悠享店——瑞幸咖啡(望京SOHO店)
位置:望京SOHOT2B一层2126
(1)环境
面积约100平米,室内装修以蓝白色调为主,加上性冷淡风的水泥色,窗边有一排长桌,里面有6个小圆木桌,共20多个座位,提供充电和wifi,网比较慢。
(2)服务
可以在瑞幸咖啡App或者微信小程序自助点餐结账,约2分钟就能做好,然后出示取餐码扫一下即可带走或在店享用。
(3)产品
小编我点了一杯香草拿铁,口感浓郁醇香,比在便利蜂买的自助咖啡口感稍好。
蛋解创业是在周六晚上7:30去探访的,当时在店员工3人,店内8个顾客,基本都在商务洽谈。在探访的一个半小时之内,有6个人进店,4人在店消费,2人自提带走。从美团搜索和客服处了解到,该店没有外卖,只有堂食和自取,但有的悠享店是支持外卖的,悠享店是否提供外卖,是根据每个店的情况来定的。
第一、房租成本,望京SOHO属于北京比较核心的商业区,租金每天大概在17元/平左右,100平方米左右的商铺月租金大概6W左右。
第二、人工成本,100平方米+20多个座位,按两班倒计算,需要6-8名左右员工。根据北京当地工资水平,每人6000元/月左右,咖啡店每月人力成本为4-5W左右。
第三、原材料成本,据相关资料了解,星巴克采用的咖啡生豆在25元/kg左右,瑞幸自称用的是优选上等阿拉比卡豆。所以我们假设瑞幸的咖啡品质和星巴克差不多,此前有新闻就曾报道过一杯星巴克的成本价不足5元,所以瑞幸咖啡的成本应该也在5元左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房租、人员和原材料成本,还有15%左右运营管理、折旧、损耗成本。
但蛋解创业周六晚上一个半小时的探店期间,共有14人到店消费。据了解,平时工作日的人流量比现在多,每天大概能卖200杯左右,假设以单杯25元的价格(不计算折扣)来算,5000元/天的流水,每天亏损额在两三千左右。但是如果我们算上各种折扣优惠券,该店的日亏损额可能达到五千左右,月亏损在十五万左右。(以上数据均是蛋解创业根据探店所看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和测算,可能存在小范围误差。)
2、快取店——瑞幸咖啡(西海国际中心店)
位置:西海国际一层天天易家里面
面积10平米,只有一个制作咖啡的吧台,吧台中间有瑞幸的小鹿标志,共2名员工。在天天易家里面,和旁边的寿司、快餐档口共用12个座位,没有充电的地方,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外卖生意不错。外卖包装精致,纸袋底部有底托,插吸管的位置用胶带十字封口,便于携带。
蛋解创业是周日早上10点半探访,在探访的一个半小时之内,共送咖啡外卖36份,鲜食7份,来店自提16份。
从送外卖的顺丰快递小哥处得知,这个店一天能送200单左右,外卖服务费7元/单,直接给到外卖员。按这样的数据以及在25元/杯(原价)的基础上测算,这家店是盈利的。但是比如,小编我就点了一杯香草拿铁自提,本来27元后来用了1.8折券,只用了4.86元,所以优惠力度难以想象。它实际是否挣钱或者亏损多少,很难测算。
蛋解创业测算的这两家店,如果要实现收支平衡,望京悠享店每天至少要卖出300-400杯(每杯按原价计算)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西海国际快取店每天至少要卖出200杯(每杯按原价计算)才有可能是赚钱的。但是,通常瑞幸的做法是首杯免费,还有1.8折、2折、5折券等,所以实际亏损额度很难有准确的数字。当然,瑞幸亏损是天下周知的秘密,而如果将卖咖啡作为一个生意来计算,瑞幸的亏损几乎是个无底洞。
二、瑞幸的对手真的是星巴克吗?NO!
瑞幸一直官宣自己要改变咖啡行业:
第一个“改变”:高性价比改变咖啡的消费观念。瑞幸想提供一杯品质好高性价比,大家都容易消费得起的咖啡。比如行业内30块的拿铁,瑞幸卖24,同行卖27的美式,瑞幸卖21。从价格锚定来看,这对标的就是星巴克。
但实际上,通过2折券、5折券,实际上瑞幸的价格在十几元左右,价格锚定的是7-11,全家,便利蜂的咖啡。
第二个“改变”:速溶咖啡在中国占84%的市场份额 ,一些自动咖啡机不用纯牛奶和优质咖啡豆制作的咖啡,质量跟速溶咖啡的质量也差不多。而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是天壤之别,瑞幸就是要改变绝大部分消费者喝速溶咖啡的现状。
但实际上,对速溶咖啡的升级,第一棒是在7-11手上,7-11的咖啡使用的豆子不差于瑞幸,甚至咖啡机品牌型号一模一样,另外牛奶可能还优于瑞幸,因为7-11有冷链配送。
所以从价格锚定和产品升级锚定上,都是7-11、全家、便利蜂这样的便利店,从来不是星巴克。
如果这还不够直接,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我们来分析一下瑞幸的主打客群。
关于这一点,之前有媒体的朋友详细分析过,瑞幸真正的客群是企业用户。因为这位媒体朋友做了一个实验,找两个同事分别注册了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结果企业用户刚注册完不久,瑞幸客服就主动打电话过来向同事确认信息,并说企业用户的审核期为一周,到时候会有客服电话通知,请耐心等待。
另外,事实也是,不管是瑞幸咖啡的官网菜单栏还是APP首页,企业用户都被放在C位展示。很多咖啡馆都做toC的生意,而瑞幸要做的是toB的生意。
那么在瑞幸之前,谁占领了办公室?是以雀巢为代表的速溶咖啡或者以711为代表的既在卖咖啡饮料,也同时在做现磨咖啡的便利店。
所以,瑞幸对标7-11、全家、便利蜂,它们一起在和雀巢抢占市场。
那为什么对外官宣上,瑞幸一直死咬星巴克?再简单不过,因为估值。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瑞幸在2018年的两次融资,A轮估值是10亿美元,B轮22亿美元。而餐饮零售类的估值,按“店面数”算是最简单直观的。
投资行业,有一种估值方法就是对标。我们先看看一家星巴克店值多少钱呢?
以2017年星巴克收购案为例,美国星巴克母公司当时放弃台湾的经营权,换得收购统一集团旗下在江浙沪地区星巴克股权的数据如下:13亿收购1300家的50%股权,那么每家星巴克店的价值就是200万美元。
基于当时525家门店的数据,瑞幸咖啡A轮的10亿美元估值也是理所当然的。
除了估值的需要,瑞幸咖啡一直死咬星巴克还有一个原因,获得更多流量。因为星巴克一直占据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第一,又是外来品牌,瑞幸咖啡一上来就宣称要赶超老大星巴克,这无疑吸引了很多人关注它,并且部分人会出于尝鲜的心理去消费,大家都等着看它最终能否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咖啡市场NO.1。
那么如果瑞幸对标7-11、全家、便利蜂,它们一起再和雀巢抢占市场,那瑞幸会赢吗?
蛋解创业的回答是,瑞幸不可能成为中国版的7-11。
三、瑞幸不可能成为中国版的7-11
2019年伊始,瑞幸公开计划再开出2500家门店。到2019年年底,将总门店数量提升至4500家。官方预计随着门店的增多,外卖的比例会降低,自提更方便了,用户到店面自提也增加了额外消费的可能。
于是,有人分析说,“瑞幸咖啡会成为中国版的711”,因为瑞幸可以卖简餐鲜食啊。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条路是否可行。
如果卖咖啡+咖啡饮料+简餐鲜食,瑞幸满足的是什么样的消费场景?答案是,商业社区的早午餐。
那么现在谁是商业社区早午餐的解决方案呢?答案是便利店。
蛋解创业 ,在便利店是一个低毛利更低净利的行业前提下,7-11之所以能够在长达几十年的经营过程中,保持神一般的利润结构,得益于它在鲜食领域的供应链打造,7-11在日本集合了1.8万个门店、175个工厂、140个配送中心,能够实现最多3次补货。
正是因为餐饮的毛利能达到60-70%,所以我们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北京的连锁品牌便利店,都会闻到饭香和咖啡香。
如果,瑞幸是要和它们抢占商业区的早午餐市场,可不容易,这条路线正是7-11等新型便利店的核心壁垒。便利店行业的本质是一个极其复杂完整的物流供应链配送体系,瑞幸短时间内不可能有。
相反,7-11、全家这样的便利店卖咖啡更有优势。
2013年,日本的7-11在旗下1.5万家便利店推出现磨咖啡品牌——“Seven Café”,上线一年即卖出4亿5千万杯,甚至还带动日本咖啡市场在当年增长了4%。
全家湃客咖啡负责人陈玮跃2018年底透露,湃客咖啡的销量已经排在了集团2000多种产品的前三名,最新目标是在2019财年能够卖出1亿杯咖啡。
这个数字与烧钱猛如虎的瑞幸相比如何呢?
2019年1月14日,瑞幸咖啡在官方公号上宣布售出杯量达1亿。
可以说,在雀巢这只老虎嘴里夺食,便利店要厉害的多。
那么,等待瑞幸的是迷局吗?或许是败局。
要看我们以什么角度什么结局为终点,如果以上市退出为终点,瑞幸的结局要看资本的力量;而如果以消费者的选择和盈利能力来讲,瑞幸还需要很多钱来烧,或许已经看到了败局。
瑞幸只是从估值上对标星巴克,而从品质和价格上锚定的从来都是7-11这样的便利店,它们是和雀巢抢占速溶咖啡的市场。在单店无法盈利和卖咖啡巨亏的的情况下,瑞幸如果通过加入简餐和鲜食来满足商业社区的早午餐问题,又不是相对成熟的便利店业态的竞争对手。就算疯狂的开店,和存量的咖啡馆与便利店竞争,瑞幸就算出高租金也无法获得更好的点位资源。完全靠补贴刷出来的流水,没有利润的支撑,一旦出现问题,结局就是疯狂的关店,拥有同样属性的连咖啡目前的情况或许就是瑞幸的未来。
03
“咖啡陪你”的全面溃败
在咖啡行业,有一类品牌以连锁加盟方式扩张,代表的有韩国的咖啡陪你、漫咖啡、豪丽斯、动物园咖啡,以及台湾的上岛咖啡。
咖啡陪你因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一炮走红,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鼎盛时期开了700多家店。公司曾扬言,在中国布局5000家店。
但是,从2014年开始,咖啡陪你就频爆加盟商解约、多地关店等负面;2017年,因公司经营困难陷入资金危机,创始人姜勋在家自杀。在华合资企业咖啡陪你(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在2018年破产。
事实上,这并不是个例,这是连锁加盟类咖啡品牌都存在的难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动物园咖啡被中资完全接管,豪丽斯中国代理商陷入内部管理丑闻,漫咖啡苏州市场全面停业,上岛咖啡从3000多家店做到只剩下100多家。
为什么会这样?
蛋解创业实地探访了1家咖啡陪你、2家上岛咖啡和1家漫咖啡,我们接下来进行详细的查解。
一、实地探访:加盟的咖啡馆长什么样?
1、探访门店:咖啡陪你(对外经贸大学店)
(1)环境
这家店120平方米左右,16桌。店内随处可见绿植,墙面做成树皮的样子,有点森林的感觉。但这家店明显很旧,沙发的皮已经掉了一大半。
(2)客流量
周六下午6点去,有16人,向店员了解到,平常下午都会满坐。同一条街上,另一家更靠主干道的雕刻时光咖啡馆,人更多,基本坐满70%。
(3)品类
咖啡、果汁、汽水、刨冰,30-35元左右。华夫饼、甜点,20多一份,但品类并不是很多。
(4)服务质量:四个小细节中体现
①门口有一支灯不停地闪烁,应该是坏了,但没有人管;
②茶凉了,我去加点热水,我走到吧台,发现店员不在,我喊了一声,她才后厨走出来,拿着手机,告诉我在旁边银色水壶加热水;
③一张桌子上放着的塑料袋和喝完咖啡的纸杯,一直没人收拾;
④离开前,跟店员聊了几句,当我表明来意,问能不能引荐一下店长时,她没有做任何回答,直接走开了。
2、 探访门店:上岛咖啡(鸟巢店、奥森店)
上岛咖啡:不是咖啡馆,而是会所
(1)环境
鸟巢附近一家上岛咖啡,100多平方米,开了近二十年,算是很有代表的店。跨进门第一眼,能看见一台黑色钢琴,厚重的沙发,每张桌子上摆着一盏台灯,开灯后像点亮了十多支蜡炷,店内整体给人感觉充满奢华气息。奥森旁边的一家店则更像休闲会所,进门右手边能看到一尊财神爷,旁边还有鱼缸,这分明是会所标配。走进里面,能看到这里全是包间,包间里放着一台麻将机。
(2)品类
咖啡、茶、中餐、西餐、零食、水果都有,